老财牛配资 苏俄主动退出一战,为何会遭到14国围殴?俄国是怎么化险为夷的_协约国_白卫军_军队
在1914年,沙皇俄国决定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,站在了英法等协约国的阵营,加入了抗击德奥帝国的战斗。然而,沙俄的命运似乎总是与动荡相伴,正当战争还未结束之际,俄国在1917年2月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,沙俄帝国崩溃,政权更替,临时政府在资产阶级的支持下上台,并决定继续参与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。然而,俄国原本已经千疮百孔,内外压力山大,此时继续参与战争无疑是雪上加霜。
到了1917年10月,苏俄革命爆发,布尔什维克党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,开始执政,并且采取了果断的行动与德国签订了停战协议,《布列斯特和约》正式生效。根据这一协议,苏俄不仅退出了战争,还同意支付给德国60亿马克的赔偿,并割让了120万平方公里的西部土地。这样一笔代价巨大、让步极大的协议,原本应该为苏俄带来一段和平的恢复期,但现实却并非如此。苏俄不仅没有迎来期待的安宁,反而迎来了更为剧烈的冲突。
展开剩余74%当时的俄国在协约国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,尤其是在东线战场上。俄国的退出,意味着德军能够从东线抽调兵力支援西线,极大增强了德军的作战能力,这对英法等协约国来说是一次重大的战略损失。更糟糕的是,协约国并未容忍苏俄的突然退出,他们认为这是对他们的背叛,也失去了向俄国施压的机会。很快,协约国就展开了对苏俄的干涉行动。
1918年3月,英、法、美等协约国先后登陆摩尔曼斯克,而到了4月,英、美、日等国再次在远东的海参崴登陆。此外,外高加索和中亚地区也有协约国的军队存在。显然,协约国已经决心要将苏俄打压到地步,以此报复俄国退出战争带来的后果。除了协约国的干涉,沙俄余党也不甘心坐视不理,他们通过组建白卫军,联合各方力量,试图在俄国大地上重建一个反对苏俄的政府。1918年11月,白卫军的领袖高尔察克等人集结了15万军队,并迅速向苏俄的核心区域推进。
此时,苏俄四面楚歌,除了面临协约国的军事压力,还有白卫军的强力反击,几乎失去了四分之三的领土。高尔察克的力量一度强大,手下拥有超过50万的兵力,占据了西伯利亚、乌拉尔和伏尔加河的大片地区,势头之猛令人不敢小觑。面对这样严峻的局势,苏俄几乎无力回天。然而,经过近两年的恶战,到1920年1月,高尔察克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。尽管协约国的干涉并未完全摧毁苏俄,但这些军事行动也未能给苏俄造成致命的打击。
到了1922年,苏俄成功地结束了内战,完成了国内的统一,这为日后建立苏联提供了坚实的基础。那么,苏俄是如何在如此复杂的局面中逆袭成功的呢?仔细分析,不难发现苏俄的胜利并非偶然。
首先,协约国的干预虽然声势浩大,但实际上并没有投入过多的兵力。尽管表面上看,有14个国家联合出兵苏俄,但真正参战的主要是英、美、法和日本,其中以日本的投入最多,出兵约7万人。然而,这样的兵力与苏俄数百万的军队相比,显得微不足道。协约国的初衷只是想给苏俄一些教训,稍作惩戒,结果在没有获得实际利益的情况下,许多国家很快就产生了撤兵的念头。因此,协约国并未全力投入战斗,这为苏俄争取了喘息的空间。
其次,苏俄在当时占据了俄国最重要的工业区。尽管在地理上,苏俄的领土只占俄国四分之一,但这一部分恰恰是俄国的经济心脏地带,主要的工业基地都位于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等地。而西伯利亚和远东虽广袤无垠,但资源匮乏,发展滞后。苏俄能够掌控这些核心区域,从而在战争中迅速恢复生产,制造武器装备,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力。这也是苏俄能够逆袭的重要因素之一。
第三,俄国辽阔的领土为苏俄提供了缓冲空间。尽管协约国和白卫军在俄国的不同地区展开了攻势,但他们始终难以突破苏俄的核心地带。尤其是白卫军的力量集中在西伯利亚和高加索地区,而苏俄的核心区域几乎没有受到威胁。如此庞大的国土,让苏俄有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组织反攻。
最后,苏俄的军队战斗力在这段时期得到了充分展现。苏军通过不断扩军,从数万人的军队迅速壮大,形成了庞大的战斗力量。无论是高尔察克的白卫军,还是协约国的干预军队,都未能突破苏军的防线。而在1919年,苏军开始反攻,迅速击败了白卫军,收复了大片失地。这种迅速反转的局面,直接导致了协约国对继续与苏俄作战失去信心,最终选择撤军。
尽管苏俄面临内外的重重困境,但它最终通过坚定的决策和顽强的战斗,成功克服了这一切困难。虽然粮食问题一度困扰着苏俄,但通过实施余粮征集制,确保了军队的供给,最终也为其胜利打下了基础。经过这些波澜壮阔的战争,苏俄不仅保住了国家的根基,还为未来的苏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发布于:天津市金御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- 上一篇:旺信证券 央企管培生竟然转型当鸭子, 还傍了个富婆!
- 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