趣操盘配资 解放战争前期我军为何不打精锐?泗县是教训,22个团拿不下2个团_进攻_战斗_山野
在解放战争初期,我党并非一开始就占据了主动,而是经历了一段由弱变强的艰难过程。国民党的军队在早期战斗中往往处于主动地位,几乎是想打哪里就打哪里,想什么时候打就什么时候打。以晋冀鲁豫为例,即便刘邓大军接连在陇海路、定陶、巨野等地取得了胜利,但根据地却被严重破坏,经济和后勤的支持已经难以为继。最终,为了继续战斗,我军决定进行大胆的战略举措,孤军深入,开始了著名的“千里跃进”。
为什么我军在初期并没有选择主动进攻,甚至还刻意避开敌人的精锐部队呢?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我军的实力确实不足以与国军的强大作战,山东根据地的泗县之战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。那时,尽管我军的兵力是国军的十倍,但仍然遭遇了惨败,导致全军士气低落,这对其他解放区的影响非常深远,甚至在一定时间内,局面始终没有好转。直到1947年底,战争局势才逐渐发生了转折。
那么,泗县之战中,虽然我方纸面实力占优,为什么会打得如此惨烈?背后的原因是什么?
陈老总的谋划
展开剩余81%1946年7月下旬,陈毅总指挥带领山东野战军从鲁南调往淮北,准备击退进攻两淮的敌军。他在给中央的电报中明确表示:“现华中全境,苏中敌气已颓,淮南、淮北敌气正旺,我决心在淮北打一、二次好仗。”他为自己定下了明确的作战目标。第一战即以朝阳集为开局,成功歼灭了国军92旅及60旅一部,取得了开门红。这一胜利对全军士气的鼓舞作用非常大,各地解放区的战士们纷纷鼓舞士气,渴望再接再厉。
然而在接下来的战斗部署中,出现了不同的意见。有的提出可以继续进攻薛岳麾下的60旅,但宋时轮则主张进攻泗县的桂系部队。他指出,薛岳的部队距离国军主力过近,进攻风险较大;而桂系的四个团分布在灵壁、泗县、五河等地,若以优势兵力将灵壁、五河孤立,就可以十拿九稳地攻克泗县。最终,陈老总采纳了宋时轮的意见,决定进攻泗县。
陈老总随后向中央报备,并得到了充分的支持和授权。中央特别提醒:“凡只能击溃不能歼灭的仗不要打,只要主力在手,总有机会歼敌,过于急躁并不恰当。”在获得中央的批准后,山野军开始按照宋时轮的计划,集结兵力。
然而,国民党方面并未坐视不理。徐州“绥署”主任薛岳迅速察觉到我方的意图,要求泗县方面加固防线,加强防御措施,从而使得攻坚难度大大增加。
战斗的展开
8月7日,陈老总一声令下,攻城战正式打响。山野2纵9旅迅速占领鹿鸣山,山野7师也在灵璧附近构建阵地,将泗县团团包围,切断了与外界的联系。当晚,山野8师、2纵4旅、华中野战军9纵等共10个团开始试探性进攻,但未能获得突破。
8月8日一早,国民党第七军从五河增援,突破山野7师阵地后与2纵4旅激战,最终被打回五河。此时泗县周围的敌军增援未能及时到达,这意味着我方可以放心大胆地继续攻城。因此,陈老总决定下达总攻命令。
然而,进攻的结果并不如预期那般顺利。尽管我方兵力占优,但第七军的火力异常强大,坚守不退,给我军带来了极大的困扰。9日拂晓,我方虽然占领了一些外围阵地,但始终未能突破敌军的核心防线。
尽管我军曾有部队冲入泗县,但第七军的顽强防守令我方始终无法彻底突破。天气等因素也影响了战斗的进展。最终,指挥部决定在9日夜间撤退,主力撤至睢宁以西休整。
造成惨败的原因
泗县之战的惨败让山野部队士气受到了极大的打击,士兵们情绪低落,士气低迷。按照理想情况,我军具有明显的兵力优势,敌军已经被包围,为什么还会失败呢?
首先,我军产生了轻敌情绪。在朝阳集的胜利后,山野部队上下过于乐观,认为只要避开敌军主力,胜利就唾手可得。但第七军的强悍令我军大吃一惊。第七军曾在北伐战争中获得“钢七军”的美誉,其战斗力和纪律性超乎了我方的预期。
其次,武器装备的差距也非常明显。我军在初期战斗中,尤其是攻城阶段,缺乏足够的攻坚武器,而敌方拥有强大的火炮支持。在这样的条件下,我方即使拥有兵力优势,也难以突破坚固的防线。
最后,恶劣的天气也加剧了战斗的困难。泗县一带正值雨季,泥泞的道路和深沟壑使得我军进攻的速度和效率大打折扣。陈老总在向中央报告时提到,部队由于湿气重,武器和装备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,士兵们极度疲劳,情况非常艰难。然而,尽管如此,部队最终仍然选择了继续进攻,结果在恶劣的条件下,攻城战完全陷入困境。
这场战斗,尽管我军付出了巨大的努力,但最终未能歼灭敌军,甚至使得后续的战略部署受到了很大的影响。此战的失败深刻警示了我军:在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情况下,不应贸然进攻敌人的精锐主力,直到1947年底,我军才逐渐扭转了局势,开始占据主动。
发布于:天津市金御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- 上一篇:鑫配资官网 雅下水电概念22日主力净流入8958.64万元, 五新隧装、基康技术居前
- 下一篇:没有了